沿著台東海岸公路南下,除了飽覽淳靜自然的海岸風光,還有國寶級貝類、史前文化遺址與全台少有的私人紅糖場可以參觀。
台東縣自然史教育館位於台東縣成功海岸線上,借用的是三仙台國小校地,共有二層樓,陳列許多的貝類。解說員很親切,更沒有一般營利單位的商業氣息。來參觀的人或許不多,但是它的存在,我相信是給台東帶來了海洋生物研究的活力。
在精采解說下,我們認識了許多貝類:
鸚鵡螺
它比恐龍還資深,目前還有幾種存活在世界上,是名幅其實的活化石。它有很多個氣室,以進氣排氣的方式達到浮、潛;潛水艇的設計原理就是向它學習。所以美國第一艘核子動力潛艇,就命名為「鸚鵡螺號」。
神奇的海螺
湊進耳朵可以聽到六字真言;解說員如是說。我半信半疑聽了一下,真的不假。船柱蛤,長長一條,生長在船底。芋螺科,外殼三角形圖案是有毒的。
黑蛇螺
解說員要女兒講,它看起來像什麼?女兒說像皇冠,解說員:「妹妹,妳好有氣質…」,「大部分的小朋友都說它像大便」。其實我也這麼覺得。
海菊蛤
看起來像個海膽。
象牙貝
看起來像極一隻小象牙。
綴殼螺
這個最讓我印象深刻。它會把其他的貝類拿來裝飾自己的家,是自然界的裝潢高手。
看完貝類展示,解說員說二樓有土星特展
我們喝了杯水,到樓上繼續看影片。影片內容很有啟發姓,介紹NASA發射的土星探測器卡西尼-惠更斯號。
卡西尼是軌道艇,惠更斯是登陸艇,經過六年多的長途飛行,卡西尼-惠更斯號到達了土星,他們選擇在土星的衛星-泰坦登陸,傳回的照片發現其上有海洋、高山,也有冰河遺跡,整體環境和地球最接近,期待發現有機物。
最後要離開時,館方還送我們卡西尼號的立體拼圖和貝類圖鑑,使我們對這裡充滿美好印象。
都蘭遺址位於東河鄉都蘭村,為三級古蹟,距今約3000~3500年前,屬於麒麟文化為巨石文化之南緣,分成岩棺區、石壁區。根據維基百科資料:所謂“巨石文化”,是指從石器時代至銅器時代分佈於歐洲、亞洲、非洲、美洲、大洋洲等世界各地,以巨大石結構建築為標誌的古代文化類型,這些以宏大的平面佈局和奇特的造型而著稱於世的巨大石質建築物,從類型上可分為墓石(Dolmen)、獨石(Menhir)、列石(Alignment)、石圈(Cromlechs)、石座(StonSeats)、石台( StonTerraces)和金字塔形建築(PyramidalStructures)等,其種類不但豐富,而且形狀、功能、性質等也不盡相同。 千百年來,這些巨石建築物一直以其神秘的作用和抽象的建築魅力感染著人們,被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稱為“巨石建築”、“巨石碑”或“巨石文化”、“大石文化”。
原住民文化遺址多位於山間雜草叢生處,都蘭遺址也不例外,只是現在有單位加以整理,設有指標與步道,否則要找到也不容易。我們到的時候,沒有其他人,走在石階上,覺得下坡的盡頭,是通向一個神秘古老的傳說。
學者認為巨石文化是從西方經中亞地區進入中國北方和東北亞地區,另一條路線則是經南亞的印度向東南亞及大洋洲等地區傳播;所以巨石文化有文化傳遞與文化融合的意義。某個角度看,這些屹立數千年的石頭,在文化遞移的過程,扮演了紀念碑或路標的角色。
石棺
長寬都不大,但比較深,不知是否採蹲葬方式。
石壁
學者推測,其作用可能和祭祀或神靈崇拜有關。
離開石壁區,本該繼續踏上旅程,可是看到「月光小棧」的指標,本來這種山腰的咖啡民宿不會吸引我,但是看到他們招牌設計不俗,我想應該多少有可觀之處,於是往上走。
想不到這有點荒僻的山區藝廊,竟然有安排現場演出,文藝氣息頗濃。回家之後,才查到原來那裡是「月光下我記得」的拍攝場景。
導演林正盛我很喜歡,他的片子我也看了不少,倒是這部片還沒看。
新東糖廠是東部唯一僅存的紅糖工廠,為日治時期高雄余陳家族所創。只是當時他們竞能擁有私人糖廠,應該是要有過人的財力與政商關係。
新東糖廠已於1991年停工,近年來由於地方人士努力,使得它重新站起,成為藝文聚集與表演的聖地。聽說這裡越夜越美麗;來的對,融合著原住民熱情的pub風格,會帶給遊客另類享受。這裡有舊員工宿舍改裝的民宿區,房價不貴。
來到台東,除了信手拈來的自然美景,也可以走訪這些人文史蹟,讓旅程更豐富精采。
旅遊資訊:
台東縣自然史教育館 地址:台東縣成功鎮三仙里基翬路16號 電話:(089)851-960
月光小棧:台東縣都蘭村循月光小棧指標進入,都蘭遺址在半路上,有指標。
新東糖廠民宿地址:臺東縣東河鄉都蘭村61號電話:089-531-411
- Aug 16 Sat 2008 14:47
台東自然史教育館、都蘭遺址、月光女巫&新東糖廠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