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來沒事的,卻偏偏有那麼多指標…
午後去跑部落,發現台東很多國中小都喜歡冠上「實驗學校」,例如大南國小變成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。
令人驚豔的廁所
東興村(達魯瑪克部落)
知本聖母無染原罪堂
福隆米苔目
今日已吃飽,明天來試試。
看到樂山步道的指標,覺得可以走走。
進山過程不斷看到「樂山國小」的指標;山上根本沒幾戶人家,「這一定已經廢校了」,我說:「所以可以去看看遺址」。
可是跟著指標與導航在山裡七轉八轉,儘管google說已抵達,但無論如何就是沒看到「樂山國小」。
在山頂被一戶人家的狗吠,甚至還遇到也是在找「樂山國小」的苗栗來的大哥,討論之餘也是沒有良策。
華源觀景台就是這種家戶都有的儲水塔嗎?
其實這裡視野很好,偶而幾戶人家散居各山頭,像世外桃源。
但我就是不死心,照著指標重新找一遍,一直到路的盡頭是間豪華民宿。
問到投宿的客人,他報的很簡略(這也不能怪他,產業道路沒里程標、沒建築物、更沒有路名…)我也只能姑且一試。
「縱使廢校了,總也會留下些遺址吧…」我打著方向盤:「看看遺址也好」。好不容易看到有人,我趕緊上前(一副見獵心喜狀),大叔也許在想:「山上住了四十年,還沒遇見過怪人」。他跟我說,樂山國小承租的校地屬於財產局,廢校之後財產局要他們恢復土地原狀,所以拆的一乾二淨,你去也看不到甚麼。我:「再怎麼拆總會留下一些痕跡吧?」他:「樹還在」。謝過大叔之後,繼續「尋找樂山」;好在他了解夠深入,也指出一個關鍵認路點。
因為大叔明確的指點,我想當初樂山國小的位置應該就是這裡吧。
雖然雜草一片,但有人為栽種的南洋松(大概是)可以佐證。
不曉得為什麼地方政府要讓那些指標繼續存在,指著一個不存在的地點?
因為這個指標,我幾乎把附近山頭都走遍了。
不過這也成了此次旅行印象深刻的事情。
回去泡個溫泉睡一下,晚餐去吃「大頭目」。
浪花蟹是下酒好物
老婆啤酒已經進步到三杯,吃飽後看計步器還沒破萬,因為今天都是車子在闖蕩山林,所以跟老婆在附近散步運動,也當作對知本溫泉街的一個巡禮。
河堤步道;緊鄰馬路的是一間間溫泉飯店。
公園有三個好友在石桌泡茶聊天,不容易。
日間外出常會經過的橋;我跟老婆戲稱它以我命名--勇男橋。
回頭往下走進公園,經過石桌居然空無一人;穿鑿附會一定可以成就一篇鬼故事,但鬼門還沒開呀!後來發現附近停著一輛露營車,原來如此。
老婆說感覺今天都在亂晃,我說有種旅遊是沒有目的地,樂趣在過程~改變你對旅遊樂趣的看法,你將發現樂趣無所不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