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前、從前有一年過年,老單跟我說他去看電影;我很有興趣的問他看哪部片?他說:「賭神」;還加了句「不好看」或「很後悔」之類的。
「賭神?」我說這種片值得花幾百塊進戲院看嗎?雖然那個年代還不流行網路下載,但是真要看這類了無新意的娛樂片,等第四台播就好了。
更值得探討的是,他還後悔了。然後還說:『沒看過怎知好不好?』
「看導演就知道了啊」我跟他說,任何一部片,導演是最重要的。不會看電影的人看明星;會看電影的人看導演。
例如張藝謀,之前許多好作品不講,就算我個人認為他此生的敗筆「黃金甲」,最差也就是這樣而已。
近來國片熱的現象,有好有壞。好處是大家看國片,國片才有未來。
有未來就有希望;但不代表有成就。而台灣電影的成就在哪裡?
最近的一部國片,我看到電影題材和以前一部叫好叫座的紀錄片相同,連片名都幾乎抄襲;要說這種片多有原創性,實在令我難以置信。
另一部的導演,之前導的那部賣座國片,實在乏善可陳;現在新作品仍然大賣,但我一點想看的慾望都沒有。
商業片就是商業片,藝術片就是藝術片,沒有誰對誰錯,不能互相比較。藝術片有好壞,商業片也有好壞。
如果拍的四不像,是功力問題。
最近國片行銷策略:宣傳在外國得了某某獎,然後透過網路行銷,造成流行。老實講,這和留學美國××名不見經傳的大學是相同道理。若說品質保證,我還是比較相信三大影展。
至於流行;藝文活動絕不能是趕流行。
我喜歡電影,所以不希望國片的未來是:大家一窩蜂趕流行,雖然提振國片市場,創造賣座紀錄,但是三十年、五十年之後呢?國際上提起台灣的電影,還是「戀戀風塵」之類,那我還寧願不要有最近所謂的國片。
記得以前有部描寫留在滇緬的國軍的電影,也拿國片輔導金,獲獎紀錄也是轟轟烈烈、媒體也是佳評如潮,宣傳手法和現今如出一輒。但是請問,它有在影史留名嗎?
好不容易有不怕賠的人出來拍不是「大x兵」之類的電影,新聞局就高興的趕快把百萬輔導金給他;是這樣嗎?
那不如把錢給大家,看部真正的好片。台灣的電影水平沒提升,至少台灣人觀影的水平提升了。
- Oct 03 Mon 2011 14:31
國片熱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