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想,根據MBA智庫的解釋是:一個人對未來有可能實現的奮鬥目標的嚮往和追求;但是在現實的世界,人們往往勸你「不要太過理想化」,可事物不是越理想越接近完美嗎?所以這話的邏輯通嗎?
在華人社會,談太多理想會被說成「吃飽太閒」或「不愁吃喝」,彷彿所有人都吃不飽似的。但是人若只求溫飽,和非洲草原上的動物又有甚麼兩樣?
MBA智庫又說,理想的內容可以分為個人理想(職業、生活、家庭…)和社會理想(美好的制度)。一個人如果沒有社會理想而僅追求脫離社會實際的個人理想,不符合時代精神,也是一種低層次的理想;反之,如果僅有遠大的社會理想而沒有個人理想,那是空洞不切實際。
舉例來說,一個人整天談著如何改革社會的理論(社會理想),卻沒有讓自己吃飽的方法(個人理想),一點行動力都沒有,理想容易淪為空談。另一方面,有人會說我想有個好的職業、建立理想的家庭生活、把孩子好好養大,這樣有不對嗎?我認為這樣沒錯,但總有一點點不對的地方,就像「屍速列車」裡自私自利的「壞大叔」,最終不免於難。而「胖大叔」的犧牲,換得男主角和自己關心的人的存活。
夢想和理想還是有差異;理想是透過努力與堅持可以達到的,夢想則是還要加上運氣,甚至是現實生活達不到的(只能在夢裡實現)。例如:住在六都市中心七十坪歐式風格的房子,是理想;住在王母娘娘瑤池仙境,是夢想。
我的理想是在花蓮海邊建立一個可以看山看海的退休住所,現在也完成了七成。還想將退休的最後一年奉獻給蘭嶼,和老婆在島上給有需要的學生免費課輔,希望用一年的時間做到他日重回蘭嶼,島上居民還認得我們:「xx老師,這個芋頭和飛魚乾不用錢啦」,亦即「在自己喜歡的地方,做被需要的事。」
如果是一個人,這個理想我幾乎100%可以實現,它的難度就在於要說服老婆。與我恰恰相反,我的老婆是個喜歡穩定的人,不喜歡陌生的人事物,不容易接受新觀念。對於我說的,她的接受度不是那麼高,根據她的說法是:「你的觀念太前進,而我是個後知後覺的人」,所以往往其他人的意見她比較聽得進去,因為「跟她的距離比較接近」。
但是就如同我的感受,現代人都是勸你放棄理想的多,勸你堅持的少 (另外的感慨是,講夢想多,講理想少;好像夢想是做做夢就好,不需要當真) 。因為我老婆的個性像小龍女,沒有明顯好惡,對於未來也沒有特別的理想或夢想,所以包括我女兒乃至朋友都會「因人設事」,不會去鼓勵她陪我追夢。
「你的理想不是她的理想」,這是不少人對我說的。我想說的是,第一:她沒有特別不贊成,第二:多年來驗證我的正確會變成她的對,只是需要時間。最重要的是如同我所講,她沒有特別的理想。
這幾年來,身邊的親友以及許多知名的人說不見就不見,讓我深感世事無常;追求理想帶給我最大的痛苦是時日無多的焦慮。對於那些習慣說「等我…就…」的人,我祝福,但我不想像安倍一樣,人生最後,留下老婆的一句遺憾:「他說退休要帶我環遊世界的…」。
如果說僅追求脫離社會實際的個人理想,是一種低層次的理想;那沒有理想,是一種甚麼層次的存在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