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年前,我曾經要找一個小學生須坐船上學的部落,但遍尋不著。今天,我再度出發尋找「多洋部落」,希望如願以償。
如果要去的是「遊船碼頭」或找「溪口吊橋」,都不難在羅馬公路問到確切位置;但偏偏我要去的是多洋,一切資料付之闕如,況且原住民報路--很率性;不過誠如老婆所言,我最近運氣頗佳,根據地圖加上我的研判,找到了接近多洋的位置。路上看到「天主堂」指示牌,先轉進去看看,結果得來全不費工夫,此地正是石門水庫上游,如假包換的多洋部落。
走過溪口吊橋,
越過石門水庫,登山步道可以通達角板山。老婆在岸邊陪著岳母,我帶兒子女兒爬山。天氣蠻悶熱,蚊子也不少,但是有陽光的天氣真棒,我喜歡曬黑,就像倪匡所說的:「感覺在地球上真實存在」。我們在山腰看到老鷹低空盤旋,以及停留樹梢,著實好好觀察了一番。
如果不是天主堂還沒去,我一定要走到角板山,然後叫老婆順道開車來接我們就好。
我們在岸邊一家小店吃些簡單東西,他們賣的東西不多,我們自己帶的倒是不少。有鹿港買的蠶豆酥、昨天買的娘惹糕、早上買的牛肉三明治、以及阿琴東勢老家自種的水梨等。這是特殊的部落,一般部落都是在山上,少數在海邊,而他卻是在水邊,這都要拜石門水庫興建之賜了。原本要走環湖步道,但其長滿頗高的雜草,我們此行皆著短褲涼鞋,為了我的美腿著想,故不宜自找苦吃;
看看步道口結實累累的桃子,也差堪告慰了。
到了天主堂,一群教友熱情歡迎我們,並頻頻關心我們吃午飯了沒?我不好意思叨擾,更知道不必堅持拒絕,因為他們都是好人。結果神父把所有的好料都端上桌,
他們今天有聚會,我們躬逢其盛。原來神父姓黃,家住高雄,
奉派到多洋部落的溪口教會,我們相談甚歡。
天主教的神父不同於基督教的牧師,是不能結婚的;我問黃神父因為什麼而下此決心,他只淡淡的說:「神蹟」。我問基督教與天主教最大的不同點,他說是對於聖經教義的解釋不同;天主教較為古典。所以他認為天主教是人類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線,例如墮胎,儘管許多國家皆已將它合法化,甚至最後有可能某些宗教也接受,但天主教總是堅持自己的信念。他們希望他們的存在,能讓世人了解,許多人在做的,某些層面是許可的事,不一定是對的。他們堅持傳統的道德觀念,我很敬佩。
邊吃邊聊,對於無端領受豐盛的一餐,我很感激。問神父,作為一位神職人員,「價值為何」?他說之前奉派樂生療養院,原是帶著「犧牲奉獻」的心志,不料那裡的病人是那麼樂觀、知足,讓他深刻體會到希望與光明的真諦,反而是學到了許多。他講的這一點,我完全能體會。就好像每次到部落裡,總覺得對人,要跟原住民學習坦誠率直;對於人與自然,更是要學習他們和諧相處、「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」的哲學。
神父還介紹了一位菲律賓籍的羅修女,她來此地已二十多年。
有趣的是,我聽她一口國語滿是山地腔,我問:「修女,您的國語一定是跟原住民學的喔?」,她說對呀,有次去醫院,人家聽她口音看她長相,直把她當原住民。我又問她以前部落的事,她說從前只有舊橋,是部落對外的孔道。更早以前連橋都還沒有時,就須坐船到對岸,否則要繞一大圈的路。她說話幽默,動作詼諧,拿地上的西瓜不用手搬,還故意拖著西瓜的蒂頭,越看越像「修女也瘋狂」的成員。
教堂裡還有位傳奇人物:義大利籍的巴神父。今天他在另一個地方,無緣拜見。聽黃神父說,他將泰雅族語以羅馬拼音與拉丁文紀錄下來,出了好幾本書。想不到這些事情不是政府在管,也不是泰雅族人在做,反而是成就於一位外國人之手。許多教會裡的外籍長老、神父,國語說的好之外,閩南語說的也很道地。曾在電視上看過某外籍神父的專訪,當我聽到台灣俚語出自他們之口,我頓時感慨萬千;當主持人問道,是否有回去祖國的家?那鬚髮斑白的外國長者用閩南語說:「我來台灣六十幾年,這裡就是我的家…」;我眼淚差點掉下來。而黃神父說,巴神父連泰雅族語也說的很好。
後來我注意到了一個和羅修女在一起彈吉他的小女生,她今年要升國中了,家住霞雲,假日裡會來教堂。深入一聊,竟發現她爸爸是我老婆的老長官,老婆幾年前曾受邀到他們家玩,當時她才五歲。當場撥電話給她父親,此刻他人在屏東視察,相約下回再去霞雲找他玩。一時我們和她及神父、修女哈哈大笑,台灣很小,也是有緣,大家竟在此相聚,也為多洋部落增添一個再訪的理由。
告別溪口教會,兒子念念不忘要玩水,於是我帶他們到霞雲,一掬溪水的沁涼。
山裡流下來的水清新潔淨,陽光照耀下像極「大河戀」裡的大黑腳河,浸泡其中通體冰涼,隨著身旁流瀉的溪水,洗去身心的污濁,感覺又是精神煥發。
回程到大溪埔頂,肚子有點餓,發現一家生煎包打著「專程來買都值得」的口號,另外還有「紅酒鮭魚」等口味,等他現煎的過程,客人漸漸多起來,後來還排了不少人,許多是老顧客。
我們先試試原味的,還不錯;下次再來買其他口味。發掘不為人知的特殊美食,也是旅行的樂趣之一。
最後,讓我唸唸不忘的還是多洋的溪口教會,有一天我還要去拜訪巴神父,深入了解他的部落傳教生涯。
如果要去的是「遊船碼頭」或找「溪口吊橋」,都不難在羅馬公路問到確切位置;但偏偏我要去的是多洋,一切資料付之闕如,況且原住民報路--很率性;不過誠如老婆所言,我最近運氣頗佳,根據地圖加上我的研判,找到了接近多洋的位置。路上看到「天主堂」指示牌,先轉進去看看,結果得來全不費工夫,此地正是石門水庫上游,如假包換的多洋部落。
走過溪口吊橋,
越過石門水庫,登山步道可以通達角板山。老婆在岸邊陪著岳母,我帶兒子女兒爬山。天氣蠻悶熱,蚊子也不少,但是有陽光的天氣真棒,我喜歡曬黑,就像倪匡所說的:「感覺在地球上真實存在」。我們在山腰看到老鷹低空盤旋,以及停留樹梢,著實好好觀察了一番。
如果不是天主堂還沒去,我一定要走到角板山,然後叫老婆順道開車來接我們就好。
我們在岸邊一家小店吃些簡單東西,他們賣的東西不多,我們自己帶的倒是不少。有鹿港買的蠶豆酥、昨天買的娘惹糕、早上買的牛肉三明治、以及阿琴東勢老家自種的水梨等。這是特殊的部落,一般部落都是在山上,少數在海邊,而他卻是在水邊,這都要拜石門水庫興建之賜了。原本要走環湖步道,但其長滿頗高的雜草,我們此行皆著短褲涼鞋,為了我的美腿著想,故不宜自找苦吃;
看看步道口結實累累的桃子,也差堪告慰了。
到了天主堂,一群教友熱情歡迎我們,並頻頻關心我們吃午飯了沒?我不好意思叨擾,更知道不必堅持拒絕,因為他們都是好人。結果神父把所有的好料都端上桌,
他們今天有聚會,我們躬逢其盛。原來神父姓黃,家住高雄,
奉派到多洋部落的溪口教會,我們相談甚歡。
天主教的神父不同於基督教的牧師,是不能結婚的;我問黃神父因為什麼而下此決心,他只淡淡的說:「神蹟」。我問基督教與天主教最大的不同點,他說是對於聖經教義的解釋不同;天主教較為古典。所以他認為天主教是人類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線,例如墮胎,儘管許多國家皆已將它合法化,甚至最後有可能某些宗教也接受,但天主教總是堅持自己的信念。他們希望他們的存在,能讓世人了解,許多人在做的,某些層面是許可的事,不一定是對的。他們堅持傳統的道德觀念,我很敬佩。
邊吃邊聊,對於無端領受豐盛的一餐,我很感激。問神父,作為一位神職人員,「價值為何」?他說之前奉派樂生療養院,原是帶著「犧牲奉獻」的心志,不料那裡的病人是那麼樂觀、知足,讓他深刻體會到希望與光明的真諦,反而是學到了許多。他講的這一點,我完全能體會。就好像每次到部落裡,總覺得對人,要跟原住民學習坦誠率直;對於人與自然,更是要學習他們和諧相處、「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」的哲學。
神父還介紹了一位菲律賓籍的羅修女,她來此地已二十多年。
有趣的是,我聽她一口國語滿是山地腔,我問:「修女,您的國語一定是跟原住民學的喔?」,她說對呀,有次去醫院,人家聽她口音看她長相,直把她當原住民。我又問她以前部落的事,她說從前只有舊橋,是部落對外的孔道。更早以前連橋都還沒有時,就須坐船到對岸,否則要繞一大圈的路。她說話幽默,動作詼諧,拿地上的西瓜不用手搬,還故意拖著西瓜的蒂頭,越看越像「修女也瘋狂」的成員。
教堂裡還有位傳奇人物:義大利籍的巴神父。今天他在另一個地方,無緣拜見。聽黃神父說,他將泰雅族語以羅馬拼音與拉丁文紀錄下來,出了好幾本書。想不到這些事情不是政府在管,也不是泰雅族人在做,反而是成就於一位外國人之手。許多教會裡的外籍長老、神父,國語說的好之外,閩南語說的也很道地。曾在電視上看過某外籍神父的專訪,當我聽到台灣俚語出自他們之口,我頓時感慨萬千;當主持人問道,是否有回去祖國的家?那鬚髮斑白的外國長者用閩南語說:「我來台灣六十幾年,這裡就是我的家…」;我眼淚差點掉下來。而黃神父說,巴神父連泰雅族語也說的很好。
後來我注意到了一個和羅修女在一起彈吉他的小女生,她今年要升國中了,家住霞雲,假日裡會來教堂。深入一聊,竟發現她爸爸是我老婆的老長官,老婆幾年前曾受邀到他們家玩,當時她才五歲。當場撥電話給她父親,此刻他人在屏東視察,相約下回再去霞雲找他玩。一時我們和她及神父、修女哈哈大笑,台灣很小,也是有緣,大家竟在此相聚,也為多洋部落增添一個再訪的理由。
告別溪口教會,兒子念念不忘要玩水,於是我帶他們到霞雲,一掬溪水的沁涼。
山裡流下來的水清新潔淨,陽光照耀下像極「大河戀」裡的大黑腳河,浸泡其中通體冰涼,隨著身旁流瀉的溪水,洗去身心的污濁,感覺又是精神煥發。
回程到大溪埔頂,肚子有點餓,發現一家生煎包打著「專程來買都值得」的口號,另外還有「紅酒鮭魚」等口味,等他現煎的過程,客人漸漸多起來,後來還排了不少人,許多是老顧客。
我們先試試原味的,還不錯;下次再來買其他口味。發掘不為人知的特殊美食,也是旅行的樂趣之一。
最後,讓我唸唸不忘的還是多洋的溪口教會,有一天我還要去拜訪巴神父,深入了解他的部落傳教生涯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