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明章說,恆春是台灣民謠的發源地,向民謠致敬的最佳方式,就是去恆春朝聖。
既然我已早將靈魂典當給陳明章,當然是要接受他的號召。
七月二十一日,原本預計在八十歲國寶級薪傳獎得主朱丁順阿公家(恆春網紗)的稻埕,就著天頂的半邊月,聽他吟唱恆春民謠。後來由於報名人數激增,演唱地點改在西門文化廣場,共襄盛舉的還有胡德夫、好客樂團、打狗亂樂團、李炳輝、拷秋勤樂團。
下午一點半在車城福安宮集合,嘉義來了三部遊覽車,陣容最龐大。我遇見了一位和我們同樣自行前往的朋友,他是職業攝影師,當天特別將工作排開,擔任義務攝影。他說:「這種事情,在地人不站出來怎麼可以…」。
陳明章官方網站說:
這是”一場完全自發性的民謠進香運動,因為我們有義務將這樣的文化驕傲一起來分享,共有…”
”這是我們土地驕傲的起步,用行腳僧的步伐,我們一起一步一步向前走,讓大家都知道…”
我想說:再沒有人站出來怎麼可以…
在旅館部一樓,我問陳老師要喝什麼酒,他說現在不太能喝了,因為高血壓﹔最多只是睡前喝點威士忌。我說您要保重身體啊,因為您是國寶。他說死就死吧,又有誰不死。
等台北團會齊後,陳老師帶著團員上香,然後展開恆春半島的鄉土之旅。首站我們到陳達故居,
看著那個家徒四壁的小平房,心想難道藝術家終歸是窮困潦倒。距陳達故居如此之近,內心真是百感交集。雖然他一生不曾在金錢上富有過,但他的確感動也影響了許多人。我想,他的生命是有價值的。
解說牌上有宋澤萊的詩句:
若是到恆春 不免揀時陣
陳達的歌若唱起 一時消阮的心悶
另一解說牌:
陳達生於1905年,一生從未進過學校,以打工放牛為業
音樂家許常惠發堀他時已經六十二歲,且病痛纏身一隻眼睛幾乎失明
他曾一度風光,但隨即被遺忘
陳達終身未娶妻,因為孑然一身,所以經常背著月琴到處去流浪,但總是回到這個幾乎只剩四壁的家
1981年返家途中在楓港因車禍身故,得年七十六
陳達的傳奇來自於恆春這邊陲的風土,醞釀了思想起這般真摯動人的民謠,來自於他風中殘燭的光亮,來自於他出神入化的月琴撥弄
第二站去參觀瓊麻工業展示館,瓊麻是少數耐海水浸泡的物質,所以是船纜的主要原料。恆春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瓊麻的加工製造,但在尼龍繩崛起後,瓊麻工業漸漸走入歷史。導覽人員說,他們小時候撿回海螺,常以瓊麻尖端來挑螺肉,這算是另類用途。
回到恆春,所有的遊行隊伍,包括民俗陣頭、民間團體與個人都集結在一起,準備進行踩街的活動。
踩街路線由西門出發繞南門一圈返回,沿路廣播民謠演唱會的訊息,並有義工散發節目表。
最重要的,是要喚起在地人的重視,重新凝聚一種意識,讓大家體認恆春—民謠—文化的關聯。
曾參加過一些遊行與踩街,但是意義皆無法與此次比擬。
義工們熱心的將傳單發給店家與路人,不論在地人或遊客都以嶄新的眼光看著我們,並且不時討論上幾句﹔
我覺得我正在參與一件有價值的事,雖然我只是動動腳而已,遠比不上陳明章的眼光與付出。
做人的可貴在自覺(教育自己),覺他(教育別人)。這一直是長久以來,我所奉行的﹔如今,我更加堅定了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