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清晨,天空下著微雨;天才剛亮,全家就驅車前往林口。今年的掃墓不是輪我們這房主辦,否則還得更早起床。
以前掃墓都會有點不情願,因為五點多就要起床,同時心中也很懷疑,子孫的心意,地下的列祖列宗真的知道嗎?現在,我不但會要老婆小孩都去,並且覺得這是一件責無旁貸的事。我們把剝下的蛋殼灑在墳上(大約是象徵生生不息),拜完后土與祖先,接著燒銀紙,然後放鞭炮。如果在古代,附近的孩童就會靠過來,分食糕粿。今年的主辦---姑姑,準備了地瓜綠豆湯給大家當點心,眾人也趁此機會敘敘舊。掃墓的台語叫「背墓」;每年清明時節,子孫們都要到祖先的墳前,背背墓上所刻的宗族源流,複習一遍先人的遺訓,確實比「掃墓」要意義深遠。
和眾親戚分手後,我們向泰山走去。登「頂泰山巖」後山步道之前,得先填飽肚子,最好的選擇,莫過於市場。深入之後,挑了肉羹---湯頭甜美、口感頗佳,90分。
從原本的一碗(嘗試心理),追加成三碗,還點了蝦仁羹。末了去買了一大袋油飯,準備山上吃。頂泰山巖入口的左側有一聖方濟天主堂,造型獨特,讓人忍不住再多看一眼。
一進入頂泰山巖,就看見一株大樹,頗有「迎客松」的姿態。我們從「崎頭步道」開始往上走,沿途的中老年人有上有下,感覺大家精神抖擻。經過上、下土地公廟,到了一座山友搭建的棚子。裡面有一位中年人與一位老者在對弈,另有一位在觀戰,我和老婆入內靠在椅上休息,兒子女兒在賞鳥。不知是太早起還是太舒服,我竟差點在椅子上睡著。前行的階梯上,兒子喊累,我告訴他:「狗兒都穿著雨衣來爬山,人豈能連狗不如?」;
何況,含淚帶雨的粉撲花開的這麼美麗,
此行絶對會有收穫的。
山上有個標準的市區山頂公園,有早覺會、涼亭、卡拉ok…,特殊之處就是:健身器材特別多,宛如一座山頂中古健身房。我看到沙包不禁一時技癢,連續來了幾記「腳背旋踢」,my god!---腰好痠。繼續走到了「瓊仔湖」福德宮,
這裡不是湖,而是山間的凹地;早年因植滿俗稱「瓊仔」的烏桕樹而得名。
中午就坐在步道旁,吃起油飯。這油飯真好吃,有95分的水準,連一向不吃油飯的女兒,也大呼讚。
其米粒盡皆熟透,又Q又香,除了入味外,香菇,蝦米、瘦肉等佐料,非常均勻的分布在油飯裡,使每一口都吃的到香味四溢的配料,真不知是如何做到的?想當然爾,不一會整袋油飯就精光了。
繞進「義學坑自然公園」,蝴蝶有一些,鳥類則不少。
就著涼亭裡的解說圖片,我們認識了好幾種鳥。停留在樹梢上最久,造型奇特看起來像留著龐克頭的,應該是「紅嘴黑鵯」。
而另外的鳥類,則因時值正午,逆光下看來都是一團黑;如非造型奇特,實在辨別不出名稱。
三個多小時後,回到明志路上,慢慢走回停車處。途經「明志書院」,其創建於乾隆二十八年,
是泰山胡姓仕紳捐地捐米,力促而成。若非他慨然捐輸,當時的人須遠赴彰化就學,極為不便;因其作育英才無數,遂奠立了「北台首學」的歷史地位。看其外觀,應是有翻新過及定期維護,在緊鄰馬路邊的情況下,不曉得會不會被外地人,誤為是時下流行的復古餐廳?
一點多,去吃涮涮鍋。除了牛排外,這也是我們爬完山常吃的;同質性在於二者都有沙拉吧,小朋友覺得可以吃到許多東西,還有冰淇淋。等待湯滾時,我趴在桌上睡著了,印象中,這種場景發生過不只一次,許多火鍋店也許都有我「到此一睡」的記錄。在去開車的途中,碰到工廠直營的服飾店,和老婆逛了一下,各買了一件衣服。她比較怕冷,趁換季時便宜,幫她挑了件短夾克,適合爬山穿。
泰山還有個「文史影像公園」,主軸是「敢部隊碉堡遺址」。
日據時期,此地是日軍的作戰司令部,碉堡位於隱密的山腰,大約容納駐軍30-40人,據說其沿著山壁鑿出多層地下室建築,裡面還有許多深不可測的蜿蜒坑道,甚至可以連接日本時代的林口機場。惟目前不對個人開放入內參觀,向裡面望去,舉目所及盡是幽暗的通道,甚為神秘。
往上走,通過一片墓園後,下坡盡處就是「溝仔墘老街」。「百年古井」的指示牌,首先引起我們興趣。循著小巷來到人家的稻埕,獨不見百年古井。問了阿桑才知道是在屋後,外地人實在無從找起。古井裡有水,長滿雜草;在頹圮的紅磚屋伴隨下,它顯的淒涼,卻也有種「頹廢美」。 倒是兒子感覺很刺激,在費了點勁、繞著小路,終於找到隱身於殘屋斷瓦之中的古井,很是過癮!
回到巷口,仔細端詳老街最華麗的建築。狹窄的巷弄中仰首向天,光線恰巧沿著磚牆流洩而下,紅樓訴說著她曾有的風華,爬滿窗口的雜草卻也見證著她的滄桑。 看著這樣的雅砌,透過視覺的接收,整個訊息好像轉化成嗅覺般,我彷彿聞到了紅磚所散發出,歷久彌新的溫暖醇厚韻味。
老街入口處是「醫生的家」,為兩層樓的建築。 據傳以前這裡住著一位醫生,行醫濟世的善舉讓人感佩,搬離居所後,醫生仍會每年抽空回來服務鄉民,所以他的住所,也成了民眾永不或忘的誌記。這位醫生的義行,也為溝仔墘老街憑添一段佳話。
今天的「鄉鎮之旅」,讓我收穫豐富。對於老式建築,心靈上的契合好似更進了一步,不像之前,總有在「門外」之感。而我知道,當有這種感情的作用產生時,許多古蹟在我心裡,才會真正的活起來。
以前掃墓都會有點不情願,因為五點多就要起床,同時心中也很懷疑,子孫的心意,地下的列祖列宗真的知道嗎?現在,我不但會要老婆小孩都去,並且覺得這是一件責無旁貸的事。我們把剝下的蛋殼灑在墳上(大約是象徵生生不息),拜完后土與祖先,接著燒銀紙,然後放鞭炮。如果在古代,附近的孩童就會靠過來,分食糕粿。今年的主辦---姑姑,準備了地瓜綠豆湯給大家當點心,眾人也趁此機會敘敘舊。掃墓的台語叫「背墓」;每年清明時節,子孫們都要到祖先的墳前,背背墓上所刻的宗族源流,複習一遍先人的遺訓,確實比「掃墓」要意義深遠。
和眾親戚分手後,我們向泰山走去。登「頂泰山巖」後山步道之前,得先填飽肚子,最好的選擇,莫過於市場。深入之後,挑了肉羹---湯頭甜美、口感頗佳,90分。
從原本的一碗(嘗試心理),追加成三碗,還點了蝦仁羹。末了去買了一大袋油飯,準備山上吃。頂泰山巖入口的左側有一聖方濟天主堂,造型獨特,讓人忍不住再多看一眼。
一進入頂泰山巖,就看見一株大樹,頗有「迎客松」的姿態。我們從「崎頭步道」開始往上走,沿途的中老年人有上有下,感覺大家精神抖擻。經過上、下土地公廟,到了一座山友搭建的棚子。裡面有一位中年人與一位老者在對弈,另有一位在觀戰,我和老婆入內靠在椅上休息,兒子女兒在賞鳥。不知是太早起還是太舒服,我竟差點在椅子上睡著。前行的階梯上,兒子喊累,我告訴他:「狗兒都穿著雨衣來爬山,人豈能連狗不如?」;
何況,含淚帶雨的粉撲花開的這麼美麗,
此行絶對會有收穫的。
山上有個標準的市區山頂公園,有早覺會、涼亭、卡拉ok…,特殊之處就是:健身器材特別多,宛如一座山頂中古健身房。我看到沙包不禁一時技癢,連續來了幾記「腳背旋踢」,my god!---腰好痠。繼續走到了「瓊仔湖」福德宮,
這裡不是湖,而是山間的凹地;早年因植滿俗稱「瓊仔」的烏桕樹而得名。
中午就坐在步道旁,吃起油飯。這油飯真好吃,有95分的水準,連一向不吃油飯的女兒,也大呼讚。
其米粒盡皆熟透,又Q又香,除了入味外,香菇,蝦米、瘦肉等佐料,非常均勻的分布在油飯裡,使每一口都吃的到香味四溢的配料,真不知是如何做到的?想當然爾,不一會整袋油飯就精光了。
繞進「義學坑自然公園」,蝴蝶有一些,鳥類則不少。
就著涼亭裡的解說圖片,我們認識了好幾種鳥。停留在樹梢上最久,造型奇特看起來像留著龐克頭的,應該是「紅嘴黑鵯」。
而另外的鳥類,則因時值正午,逆光下看來都是一團黑;如非造型奇特,實在辨別不出名稱。
三個多小時後,回到明志路上,慢慢走回停車處。途經「明志書院」,其創建於乾隆二十八年,
是泰山胡姓仕紳捐地捐米,力促而成。若非他慨然捐輸,當時的人須遠赴彰化就學,極為不便;因其作育英才無數,遂奠立了「北台首學」的歷史地位。看其外觀,應是有翻新過及定期維護,在緊鄰馬路邊的情況下,不曉得會不會被外地人,誤為是時下流行的復古餐廳?
一點多,去吃涮涮鍋。除了牛排外,這也是我們爬完山常吃的;同質性在於二者都有沙拉吧,小朋友覺得可以吃到許多東西,還有冰淇淋。等待湯滾時,我趴在桌上睡著了,印象中,這種場景發生過不只一次,許多火鍋店也許都有我「到此一睡」的記錄。在去開車的途中,碰到工廠直營的服飾店,和老婆逛了一下,各買了一件衣服。她比較怕冷,趁換季時便宜,幫她挑了件短夾克,適合爬山穿。
泰山還有個「文史影像公園」,主軸是「敢部隊碉堡遺址」。
日據時期,此地是日軍的作戰司令部,碉堡位於隱密的山腰,大約容納駐軍30-40人,據說其沿著山壁鑿出多層地下室建築,裡面還有許多深不可測的蜿蜒坑道,甚至可以連接日本時代的林口機場。惟目前不對個人開放入內參觀,向裡面望去,舉目所及盡是幽暗的通道,甚為神秘。
往上走,通過一片墓園後,下坡盡處就是「溝仔墘老街」。「百年古井」的指示牌,首先引起我們興趣。循著小巷來到人家的稻埕,獨不見百年古井。問了阿桑才知道是在屋後,外地人實在無從找起。古井裡有水,長滿雜草;在頹圮的紅磚屋伴隨下,它顯的淒涼,卻也有種「頹廢美」。 倒是兒子感覺很刺激,在費了點勁、繞著小路,終於找到隱身於殘屋斷瓦之中的古井,很是過癮!
回到巷口,仔細端詳老街最華麗的建築。狹窄的巷弄中仰首向天,光線恰巧沿著磚牆流洩而下,紅樓訴說著她曾有的風華,爬滿窗口的雜草卻也見證著她的滄桑。 看著這樣的雅砌,透過視覺的接收,整個訊息好像轉化成嗅覺般,我彷彿聞到了紅磚所散發出,歷久彌新的溫暖醇厚韻味。
老街入口處是「醫生的家」,為兩層樓的建築。 據傳以前這裡住著一位醫生,行醫濟世的善舉讓人感佩,搬離居所後,醫生仍會每年抽空回來服務鄉民,所以他的住所,也成了民眾永不或忘的誌記。這位醫生的義行,也為溝仔墘老街憑添一段佳話。
今天的「鄉鎮之旅」,讓我收穫豐富。對於老式建築,心靈上的契合好似更進了一步,不像之前,總有在「門外」之感。而我知道,當有這種感情的作用產生時,許多古蹟在我心裡,才會真正的活起來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