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共浴池年輕人很少去,只有在地的老人家才熟門熟路。
台灣的公共浴池大多是日據時期就建造,最大好處是原汁原味。之前許多溫泉區業者被媒體批露,使用回收溫泉,或用假溫泉等等;我一點都不擔心,因為我幾乎不去那種地方洗溫泉。試想,溫泉源頭每分鐘的出水量才幾公升?如何供給溫泉區數十家的溫泉民宿、飯店來使用?縱使他們用馬達直接抽泉脈(把地質破壞了),大家日抽夜抽,假日的旺季又怎來的及?所以大家花了大把鈔票,享受到的是業者事先貯存在水塔,然後再加溫「後製」的溫泉。這在我心目中,就不能稱為原湯了;好比牛肉麵冷了再加溫似的。
現在流行SPA沖頂,可是那是同一池水不斷循環使用,機器製造出強力水柱,把每個使用者身上的污垢沖洗出來,繼續加入循環。再者,當大家都穿著泳衣下水時,可曾想過,每個人的泳裝和身體都確實洗淨了嗎?在泳裝的遮掩下,皮膚病也看不見啊。
個人池也好不到哪去。我曾在礁溪的旅館住宿,裡面的個人池還有溫泉瀑布。開關一開,大量的泉瀑嘩啦流瀉,我越看越懷疑,這水是打哪來的?也泡過谷關、知本的個人池,總覺得好像自來水,沒有洗完溫泉的滑膩感。
而公共澡堂都是本地人居多,浴友單純,大家都相當自律。入池前一定要在大家的監視下沖洗身體,並且不能著任何衣物下池(所以是男女分開),有些地方甚至規定毛巾都不能下水。大家坦埕相見,乾不乾淨也一目了然。而幾十年下來,會去的可能也就是那一些人,所以不會有問題(會出問題早就出了)。
這些浴池的設置,一定在源頭出水口,保證原味百分百。另外,邊泡湯邊聽聽老人家幾十年的智慧結晶,也是別處沒有的收穫。泡湯的禮儀與學問,很多是從此處學來的。
我的公共浴池初體驗是在冷水坑。那時國家公園還沒把它蓋成現在這樣,是木造浴池,較小但較有味道。某個冬夜在陽明山,又冷又睏。嘗試的心理下,加入了一群中老年人的泡湯圈;在他們的指導下,我完成了一道道程序,並享受到日劇情節般客旅他鄉、山中泡湯的美妙滋味。也奠定我跑公共浴池的基礎。
金山常去的有兩處,「大埔」與「磺港」。那裡的泉質很特殊,略帶鹹味,很有療效。某次,我被蚊子叮了滿腿,泡完之後,癢和包都消失了。還有一次,是手指割道約1.5cm長的淺傷口,泡過溫泉之後,傷口竟癒合了。很喜歡走完古道,去金山泡個溫泉,再去吃碗牛肉麵。
北投也有好幾處,泉溫都很高,「級數」不夠的人,連泡腳都不敢。阿伯說,加了冷水就不是原汁了。注意到他們都很節約用水,大家會共同出錢出力維護溫泉,視溫泉為「資源」。資源並非用之不盡的,所以除了珍惜之外,取用也需合乎自然法則。這和一般觀光客的心態,有很大的不同。
四重溪的泉質很棒,洗完後皮膚滑膩潤澤,不愧是日據時代台灣四大名泉。其浴池很大,是很理想的泡湯環境。也常去附近玉泉寺洗浴,這也是原汁。去墾丁的路上,總會彎進去泡個溫泉,消除長途開車的疲憊。洗完澡小坐一下,此地遠離車馬喧嘩,和師父泡茶聊天,心情沉澱許多。
礁溪的「停車場」和「公溝」,則是我前往宜蘭或花蓮遊玩的最佳「活力補給中繼站」。每次泡完後,甚麼萎靡困頓的感覺都沒了,全身暖烘烘、懶洋洋,腦袋也是空空的,整個人攤在座位上,就讓窗外一幕幕流逝的風景,成為視覺的饗宴。
現在去到公共浴池,偶而還會有阿伯半開玩笑跟我說,你不應該來這裡的,大飯店的設施比較好,年輕人應該去那裡才適合….,我就會正色的回答:「阿伯,人家我也是內行的吶」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