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底之前憑發票免費參觀北縣五大博物館(陶瓷博物館、林家花園、十三行博物館、紅毛城和黃金博物館),星期天仍然下雨;想來該輪到十三行了。


我們和老媽在竹圍先吃了三杯旗魚飯,喝旗魚肚湯,


因為預計會在博物館裡待幾個小時,裡面是不准飲食的。這家店我們上回騎腳踏車有來吃過,滿好吃的。老婆說上次的比較好吃,一直懷疑有沒有走錯家。我說別忘了,上回是又累又冷又餓的情況下來吃的。



十三行我第四次來,很有好感。在館內我又問了一次導覽員同樣問題:「人獸形玉玦」在台東卑南文化也發現過,顯然是經由貿易的交流,但是透過陸路或海路?島內或島外呢?


以前得到的答案是海路,我想也是;因為要越過中央山脈畢竟太遙遠。可是海路也不容易,需繞行半個台灣。再問一次的原因是,看看是否有新的研究出現,例如:那是由某個鄰近國家分別交易到台灣西岸與東岸的。


想這些問題很有趣,有如層層揭開真相,就好比考古學家在地底挖到一小塊頭骨,卻能由此拼湊出一個史前人類的長相。知道這些有什麼作用?學歷史就是要避免重蹈覆輒,進而在舊事物得到新啟發。


除了台東史前博物館的館徽「人獸形玉玦」,


我還看到了十三行的鎮館之寶「人面陶罐」。


解說牌寫道:「人面陶罐是十三行遺址最具特色的出土文物之一,推測可能與祭祀用途有關」。「器表除了裝飾刺點圓圈紋和平行線紋之外,還在腹身捏出人面造型,眉、眼、耳、鼻、口都清晰可見,充分顯示史前居民精湛的製陶技術與豐沛的創造力」。「由於造型獨特精美,全台僅見,極為珍貴,被選為本館鎮館之寶」。


聽完導覽,迫不及待回到一樓去看「萬山岩雕」特展。萬山位於屏東的深山裡,1978首次發現第1號岩雕「孤巴察峨」,之後的22年裡,陸續發現第2號岩雕「祖布里里」、第3號岩雕「莎娜奇娜峨」和第4號岩雕「大軋拉烏」。


2008年為止總計發現四處十四座,1989年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。



考古工作需要一個龐大的團隊合作,為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,我一個個解釋給他們聽,各個職務負責的工作。後來兒子說若要投入考古工作,他要當發堀人員;女兒選攝影助理。


工作人員的制服滿有特色,


爬到樓頂有很棒的視野,風雨中有幾許淒美。

台塑油槽及台北港


八里污水處理廠的蛋形消化槽


山上的玄天上帝廟



十三行的建築設計我很喜歡,


我跟老婆說:「要是這裡有間房間給我,那就太棒了」。從頂樓有樓梯可以出去,博物館的外形設計,走在其中有如一線天峽谷。



還有些時間,我們決定去找剛才看到,山上那間很有規模的廟。

原來有個名稱:「龜馬山」。


到了停車場,發現廟比想像中還大,也很熱鬧。



老媽豁然想起:「哦,今天是玄天上帝生日」。難怪廟方有辦桌。


我們拜了天公和列神,然後到後面的龍神爐參拜。

龍神水有個許願池,


我們紛紛以一元硬幣許願投擲,我還偷雞跑到距離三十公分近的地方丟,眾人大笑夾雜抗議聲中,也沒發覺丟準了沒。


二樓有柳青松教授的畫展。柳青松花了三十年光陰,教導了七百多位殘障學生學畫,讓他們能學得一技之長,並訓練其獨自生活的能力,使他們可以不必依賴他人。知道了他的故事,內心很是敬佩。


我們參觀時,他正好也在現場。


正如他所說,「沒有介紹,無法得知畫作奇妙之處」。原來他畫的許多景物,如馬頭、車頭、石磨嘴…等,都會隨著觀者移動而改變角度,不管你從哪個角度看,馬頭或車頭都會隨著你轉。我們大家試了很久,真的是這樣,很神奇。



連續兩天參觀博物館,連帶遊賞了不錯的地點,真是很有收穫,也很滿足的假期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wke0434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