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龍,不僅是人名,它還是個兼具人文與特殊溼地景觀,和鰲鼓溼地各擅勝場的新興景點。
成龍村原名牛屎港,大約終戰後改名。第一眼看到成龍濕地就覺得很特殊--和其他濕地不同的,它特別「濕」。不曉得原本就這樣,還是這幾天下雨的關係,造就了一片江南水鄉澤國的景觀。
大排、池塘與路面的積水更加強「水鄉澤國」的意像
埋在水中的電線桿
泡在水中的房屋
我猜測是地層下陷的緣故,造成此地「一半泡在水裡」或者說「房屋蓋在水上」的特殊景觀。
樂在其中
水連著天的景色更有一種悠遠的意境
成龍村邀請了多位國際藝術家打造的水上裝置藝術
好的作品能和自然融為一體不突兀,和一些不協調的人工施作不可同日而語。
陸上也有
走進社區,兩個騎腳踏車的小妹妹自願帶我們去集會所。其中的小胖妞是從高雄轉來的,還天真的問我們認識xx老師嗎?(大概是他們導師吧)。
但是她們帶錯地方,我說沒關係,本來就要逛逛的。
安龍宮;主祀池府王爺
安龍宮裡供奉的柴府元帥有個故事:道光年間村民見溪畔射出光芒,視之乃一大樟木。鄰村村民集數十人之力無法將其抬回,本村村民僅以五、六人就抬回樟木,並刻了神像,始無以名之,遂稱柴府元帥。
成龍集會所位於安龍宮右側,彩繪樓房的對面
集會所外觀是海洋彩繪
內部是大片磁磚的拼貼
這堪稱大膽的做法,卻收到好好的效果,有足夠的藝術眼光才辦的到。
仔細看磁磚有本地風景照及小朋友畫作
我跟老婆在此拍了很多照片,反正沒其他人,而且趁著「還有點年輕」,別讓往後的自己後悔。
走在回程的水岸邊,覺得不虛此行。我跟老婆說,此地因為兼有人文特色,和鰲鼓溼地可以比肩。而最大的感想就是:不管政府撥下來的款項是多是少,「就該這樣用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