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婆社政研究所明年畢業,論文題目選定部落觀光的相關議題。而這是我給她的建議。


會這樣建議她是基於1.我常跑部落2.我對部落有相當程度了解3.我有不少原住民朋友4.我常思考部落發展的相關問題

通常老婆把我講的當屁話,她認為不是學術。最近甚至引用他們教授講的:「你要做的是學術論文,不是部落觀光報導」。


今天舊事重提,沒太多交集。老婆丟了一本某大學副教授寫的原住民觀光論文,意思是:你看看什麼叫論文吧。


我才看了第一段,魯鈍的我不禁要問:「請問教授」,為何原住民觀光不包含「無法與其交談」的自然資源?


先說自然資源絕對是原住民觀光(或部落觀光)重要的一環,台灣最美的溫泉、瀑布、峽谷、神木群等等,都在部落。談原住民觀光如果先屏除自然資源,那麼原住民觀光只剩一半不到。


再講到自然是「無法與其交談」,這是對或錯?我只能說,這不是對錯問題,是境界問題。


那篇「論文」我只看了一頁,因為我再也無法勉強自己繼續下去。


因為接下來,我看到他把「三地門」稱為「山地門」。不要把原住民當作山地人,然後他們住的地方就不能是「三地門」而非得是「山地門」,好嗎?大哥。


我把老婆拿給我的這篇「論文」還給她,附上一本旅遊指南,給她看之前我還問她ㄙㄢ地門究竟是哪個ㄙㄢ?老婆答對了(那個副教授錯了),畢竟老婆也是跟我跑過部落的。


我特別問老婆:「這是學術論文嗎?」老婆:「是」,我指著旅遊指南:「學術論文錯了,旅遊指南倒對了」。


這麼簡單的東西,我老婆才跟我去過一次,她就記住了;而一篇學術論文為什麼會錯?我的推理,最可能的狀況是:那位副教授根本沒去過三地門。


如果不是打錯字(錯字在正式學術論文都算離譜吧),那麼一篇象牙塔裡寫出來的論文,有何學術價值?如果是這樣的學者,我根本不會承認他是學者,我給他另一個稱呼:「學棍」。


通常我不會如此嚴厲譴責一個人,因為大家都是討生活;如此而已。但是事關原住民的出路,我忍不住要說話。


今天原住民的困境在哪裡?不是沒資本,不是沒本事,而是主流社會沒去了解(沒去深入了解是主流社會的損失)。社會大眾不了解,其情可原;意見領袖沒有為原住民發聲,才是問題所在。


政府官員長期漠視,民代刻意忽視,因為也沒多少選票。專家學者呢?根本沒幾個有真正走進多少部落。自稱「台灣走透透」的政客,我只能嗤之以鼻地說,他根本不知道台灣有多大。


「原住民要自立自強」。原住民沒有不自立自強。只是他們的民族性不符合現今主流社會價值而已。但身為「主流」的我們,難道不能欣賞原住民體育、歌唱、舞蹈、繪畫、雕刻、編織、手工藝等方面的長處,進而幫助他們發揮所長,達到互利、共榮的目標?


講體育,多少年過去了,奧運田徑最厲害的仍舊是楊傳廣;流行樂壇-張惠妹;職棒(美職、日職、中職)還不是原住民撐起來的?


我們保護黑面琵鷺、甚至台灣獼猴,難道對原住民的文化、原住民族,竟吝於多付出一點嗎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wke0434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