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7年10月,人類第一枚人造衛星,由蘇聯成功發射升空。一個住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煤山鎮的高中生,被劃過天空的光點所啟發,心中燃起了造火箭的夢想。那個青年叫侯麥希肯,後來成為美國太空總署工程師。
1999年,根據他自傳所改編的電影搬上螢幕,由JOE JOHNSTON所執導(代表作:野蠻遊戲)。誠如該片製作人所言:「我相信這個世界中還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們,陷於無奈的生活中,而感到夢想遙不可及…」,他想要說的是:「想做就去做」,藉著這個成功的追夢故事,告訴世人,夢想絕對能實現。
2006 年3月4日,我們一家四口,在長流美術館欣賞了本片。原本擔心英語發音的洋片,小朋友會沒耐性看下去;想不到除去開始的二十分鐘,全場的小朋友們皆被劇情吸引,不時還發出驚呼與笑聲。而我,則被電影中,屬於年輕人的熱情所感動,深深地…。
「年輕有夢,築夢踏實」,這是句老掉牙的話,但若是你曾經深刻體會過,絕對會感動。1995年,日本投手野茂英雄挑戰大聯盟,記得某報體育版,下的標題就是這句話。那時,野茂是三十年來第一個登板大聯盟的亞洲人,肩負著千萬人的期待。年僅二十六歲的他,在日本職棒留下「八冠王」及許多投球紀錄,聲勢如日中天。而他卻選擇從大聯盟重新出發,只為了一探棒球選手心目中的最高殿堂。後來,他成功拿下該年新人王,繼而風靡了全世界,野茂的氣魄曾鼓舞了我。那時的我,只是一名小職員,然而我也有夢,野茂給了我追夢的勇氣。
電影的中段,男主角因父親遭逢意外,不得不中斷學業,也停止了他最愛的火箭研究。跟著工人們拿著十字鎬,進入礦坑挖礦,一時之間,所有的熱情與理想,好像遠遠地離他而去。看到螢幕上,男主角坐在升降梯中緩緩下到坑底,那堅強卻無奈的眼神,彷彿似曾相識。在打拼的路上,有平順也有崎嶇,有時難到了極處,任何希望都會變的很卑微,偏偏老天愛考驗人,給你來個火上加油;這時能否堅持下去,很關鍵。
煤山,一個產煤礦的小鎮,所有的男孩只有兩種命運:一種是當礦工,另一種就是取得足球獎學金上大學。人是一種滿宿命的動物,有時要跳脫整個大環境,是很難的。然而侯麥卻沒有被潮流推著走,反而堅定地走自己的路。現今的大學生,畢業的打算就是考研究所,理由是這樣「較有競爭力」,卻很少有人去開放自己的思想,培養人生應有的觀念,繼而認清自己該走的路。常在想,台灣的教育如果能在思想上多著墨,我們的社會必定更多采多姿,國家也勢必更有競爭力。
看到火箭試射失敗時所發生的種種趣事,小朋友們大笑不已;當火箭一飛沖天,直沒入雲霄時,又鼓掌叫好。我想,除此之外,片中的涵義,想必他們體會不深。來日兒女長大時,願藉著這篇文章,提供他們在人生路上的一些參考。
就像我在兒子幼稚園時,聯絡簿封底「家長的期望」裡寫道:「希望他們敢作夢,也有勇氣去追夢;並能培養足夠的本事與韌性,以期能將夢想實現」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