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開靈鷲山,我們停在便利商店買飲料,無意間看到吳沙公墓的入口,距離只有300m。吳沙對墾荒宜蘭很有貢獻,卻不知他原來安葬於此。


沿著河堤旁階梯向下走,出海口聚集不少水鳥。難得看到一隻水鳥叼著魚,趕緊將牠拍下來。


等到老婆女兒趕上來時,我指給他們看,那隻鳥卻不知為何放下活魚,飛到對面樹叢跳躍。


當我和老婆在觀察水鳥時,女兒在下面叫著:「那隻魚游到岸邊了」,「妳哥哥如果有來,一定會想去抓」我說。女兒:「爸爸去抓」,我:「不要啦,我老了」,女兒:「爸爸去抓」,奇怪,要升國中了還這麼孩子氣,我只好活動筋骨準備「下海」。

堤岸大約一個人高度,垂直沒有踏腳處。我自忖臂力還行,但仍試探女兒:「抓起來你要吃喔」,她:「好」。

我雙手扳著堤岸,身子打直垂降,腳正好可以踩到地面。接著用塑膠袋將魚裝起來,那條魚不知受了傷還是驚嚇,雖游不動卻挺有活力。

我將魚遞上去給女兒,要爬上去前還加上一句解說:「在這種沒有可以踏腳的地方,完全要靠臂力往上撐,不是隨便人辦得到的…」不幸的是她們注意力都在魚身上,沒人理會我。


女兒提著魚,跟著我們往前去探訪吳沙的墓。她得意洋洋說:「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」(水鳥捕魚,老爸在後),我說原就有人飼養魚鷹來捕魚,她說她知道,只是沒想到會有這種奇遇。


來到河口,有人在釣魚


有兩門吳姓的風水;說此處是吳沙的墓確有點像。

問阿伯路在何方,他指著草叢;敢情吳沙的墓掩沒在雜草裡了,我問:「吳沙真的埋在這裡嗎?」他:「應該是做金而已」。意思是撿骨之後安葬的地方。

吳沙為福建漳埔人,四十三歲(西元1773)渡海來台,最初在基隆當差,後來移居至今日澳底一帶,往來平埔族與漢人之間從事貿易。六十六歲時帶領壯丁千人到今頭城一帶開墾,將荒蕪之地變成稻田,後遭噶瑪蘭人反對引發爭鬥,退回澳底。隔年噶瑪蘭部落流行天花,吳沙到處採藥救活不少人,噶瑪蘭人感激之餘,主動分土地給他以為酬謝。

他遺言後代歸葬澳底,因為此地正是當年他率眾開蘭的啟程處。

我走入荒煙蔓草裡,難以想像兩百年前的事。既然是古蹟,卻沒人維護管理,這也同樣令我難以想像。


花崗岩墓碑,碑額上題的是「開蘭吳沙」,但只吳沙兩字隱約可辨


和心道法師比起來,吳沙從事的開拓更艱難;但就利益眾生來說,還是心道法師的功勞大。

站在吳沙的墓旁,吳沙的形像在我心中忽然具體起來。我想,他應該是個冒險家,有遠見、有膽識、有領導才能、還有寬大的胸懷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wke0434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