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列子】黃帝篇裡記載著一則故事:春秋時期有個叫做惠盎的人,他有天去見宋康王。宋康王很不耐煩,以冷淡的口氣對他說:「我所欣賞的人是精強的勇士,而不是想要施行仁政的人;先生此番前來,有何見教?」。


惠盎回答:「我有本事可以讓那些壯士雖然勇猛,但他的刀劍卻刺不進別人身體;雖然力氣大,但是拳腳卻打不到別人。大王,您對此事感興趣嗎?」。宋王回答:「非常有興趣,我愛聽的就是這個…」。


惠盎說:「『刺之不入,擊之不中』這種本領對我來說,算不了什麼。我另有一種本領,更可使人勇猛卻不敢刺人,有力氣卻不敢打人」。「不過…雖然不敢刺、不敢打,但他還是有刺人、打人之心。我還有一種本領,可以使人連這種想法都不會產生」。


宋王聽著完全入迷了,惠盎繼續說:「可是他雖不刺您、不打您,卻也沒有愛護您、擁戴您之心,我知道有一種人,可以讓普天下的男女莫不歡欣和睦,且擁戴愛護您。這樣的人,不比那些勇士更有本事嗎?大王對於這樣的人,難道不感興趣嗎?」


宋王迫不及待的說:「你快說,哪裡有這樣的人才?」,惠盎回答:「孔子、墨子就是這樣的人才。他們沒有疆土,卻是君主;沒有官職,卻為百姓的領袖。男女老幼莫不引頸亟盼孔墨能給他們帶來安定和樂的生活。現下您是萬乘之車的君主,假如能向孔墨看齊,那麼宋國四境的人民皆蒙受您的恩典,大王甚至比孔墨還要賢明」。


宋王受了很大的震撼,惠盎離開後,宋王對左右說:「這個人的口才太厲害了,我被他說的心悅誠服」。


政治、教育、內政、外交…都是要「誘導」的。尤其世人皆愛利,兼且短視,要「騙」其實再容易不過了。「騙」不一定不好,動機與目的很重要。


我認為,一個人做事要看動機、手段、目的與結果。動機是好的,目的是好的,結果也是好的(對大多數的人而言),則方法手段不是太重要。如果動機、手段、目的都是好的,最後卻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,這也沒意義。許多事都是表象而已;深信切願,散亂心照樣可以往生淨土。


魏文侯請李克薦相,他說:「評斷一個人,有五個標準…由這五點,就可判斷他適不適合做宰相…」。李克所提供的標準是:
一.他平時與誰親善
二.富裕時結交什麼人
三.顯貴時推舉什麼人
四.坎坷時不幹什麼
五.貧困時不取什麼


我常會檢視一個公眾人物,對照他以前和現今所說過的話,看看是否前後矛盾?看看他是不是牆頭草?


有人對堯說:「長壽、富有、多子,這是人人都希望擁有的,為什麼你卻不想要呢?」,堯回答:「多子,難保他們都有事情做,整天都得為他們提心吊膽;富有,便招人忌妒,禍事不知道哪一天要臨頭;長壽,難免要連累後輩,徒遭凌辱」。


那人反駁說:「天生我才必有用,兒子多,能做的事,能服務社會的也必然多。富有,不一人獨佔,而能與人分享,這哪裡會招來禍事呢?如果天下太平,便與眾人同慶;如果時局混亂,就閉門獨自修德。回首往事,一生的事業成就足以告慰,對人世間的俗務已完全不縈於懷,哪裡有什摩值得憂慮的呢?」。堯恍然大悟。


君子是「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」;聖人則是:「富而不驕,貧而無諂」。


我最佩服墨子的學說。他曾說過「不扣而鳴」;鐘有三種:不敲不響、一敲就響、不敲也響。在亂世,眾人追求財富美女的多,追求仁義道德的少。如果不將這些道理遊說他人,別人是不會知道的。


他為了阻止楚國攻宋,和魯班演出軍事沙盤的攻防戰。魯班傾全力仍無法越雷池一步,最後說:「我知道拒你之法,但我不說出來」,墨子說:「我已經知道你要用何法拒我,但我也不說出來」。椘王不解,追問其因。


墨子說:「公輸先生不過是想殺了我。殺了我,宋國就守不住了。但是我已經派了弟子三百人,領導著宋國將士守城,殺了我也沒用」。至此,椘王只好取消伐宋計畫。


這就是「摩頂放踵,利天下而為之」的最佳典範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wke0434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